明代的文学家李攀龙曾断言,王昌龄的《出塞·其一》是唐诗中的七绝之首。然而,王世懋在《艺圃撷余》中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此说并不服众。那么,究竟谁才是唐诗七绝的真正王者呢?
王世懋的观点是,王翰的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和王之涣的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可并列第一。到了清代,随着诗歌评价体系的完善,王之涣的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超越了王翰的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,独领唐诗七绝风骚。近代章太炎先生更是直接指出,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是七绝第一。
王之涣并未从军,为何他的《凉州词》能够压倒有从军经历的王昌龄的《出塞·其一》呢?关键在于,《凉州词》在艺术表现、切入角度及意象的丰富性上,全面超越了《出塞·其二》。
《凉州词》第一句到底是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还是“黄沙直上白云间”的争议,其实体现了诗中宏大视野和空间想象力的巧妙运用。选择“黄河”二字,能够体现出这首七言绝句视野的宏大,并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表现手法,即将“万里”纳入“尺幅”之中。同时,“黄河”在华夏文明中有特殊含义,它是对祖国壮丽山川的歌颂与赞美,与后文“何须怨”的情感表达产生联系。
相比之下,《出塞·其一》则从集体角度出发,讲述了自长城建立以来,历代将领和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,舍生忘死的场景。虽然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具有出色的时空想象力,但原创性上始终不如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来得震撼。
《凉州词》的切入点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中的“黄河入海流”相似,都是“虚中有实,虚实相生”的写法。王之涣在《凉州词》中借一名士兵吹《折杨柳》的场景,表达了全军将士因长年戍守在外,有家归不得的苦楚,展现了诗人对底层将士的人性关怀。
《凉州词》的意象更加丰富,它不仅仅是对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进行了描绘,还通过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这样的诗句,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,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。
总的来说,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在写景、抒情和细节描写上,以及意象的丰富性上都是唐诗七绝中的佼佼者。虽然《出塞·其一》也是一首好诗,但在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上,确实不及《凉州词》来得深刻和感人。
不过,对于唐诗的解读,始终是见仁见智的。这两首顶级七绝的角逐,也仅仅是两首顶级之作之间的比较,并不代表其他唐诗就逊色于它们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,本文标题:《凉州词何以超越出塞成为七绝之最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